
什么是“道”?从太极到心学:一篇讲透古人孜孜以求的“道” 古往今来,无数人对“道”孜孜以求——据说悟透它,便能天人合一、一通百通。可“道”到底是什么?咱们顺着脉络慢慢说。 最早在《周易》里,“道”与“太极”紧密相连。太极是“道”的具象化起点,它是宇宙未分之前的混沌本源,也是衍生出阴阳、万物的根本起点。书中说“太极生两仪,两仪生四象”,而“一阴一阳之谓道”,这便是把“道”归为宇宙间阴阳相生的根本法则,虽精妙却也“玄之又玄”。 到了《道德经》,老子更直接点出“道可道,非常道;名可名,非常名”——他没给“道”下明确定义,却用比喻让它落地:说“道法自然”,又说“道”像水般顺势而为、像婴儿般纯粹本真,把抽象的“道”拉到了可感知的层面。 再看孔孟,他们讲的“道”偏于“人道”,核心就是“仁义”,是为人处世、治国安邦的伦理准则。 后来朱熹把“道”与“理”绑定,提出“道即理”,主张通过“格物致知”,从万事万物中总结出天地之理来求“道”。王阳明最初遵此理去“格竹”,对着竹子苦思多日却一无所得,满心挫败。直到龙场悟道,他突然顿悟“心即理”——原来不必向外求,“道”就藏在自己心里!这一下从“向外格物”转向“向内求心”,也难怪他当时欣喜得几乎跳起来,从此开辟了心学的全新境界。而“事有不达,反求诸己”这句话,恰恰是对他这一转变最精准的注解——遇到事行不通时,不必怨怼外物、苛责他人,转而向自己内心探寻原因、校准心念,这正是“心即理”在处世中的生动实践。 而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视角看,“道”被赋予了更清晰的解读:它就是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,研究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(物质决定意识,意识反作用于物质),本质上就是在探寻“道”。 道的本质是什么?古往今来人们对“道”的求索,终究是对万事万物根本规律的追寻——这份探索,也仍在继续。#道中华传统文化# #本源道# #道#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诚信配资,威贤配资,正规网上实盘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