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“鲁迅同款毛背心”走红网络。1930年代的鲁迅大概不会想到,他当年的一次日常穿搭会在近百年后掀起一场时尚的小风潮。先是不少文化学者穿上了这件紫色无袖绞花针织背心,后来它又在2025上海书展上再度“出圈”,激起更多年轻读者的兴趣。
当年的这款毛背心为何会在今天吸引如此多的年轻人?
撰文 | 麻团
鲁迅。
时尚的确是个轮回。
这款紫色毛背心背后还藏着一段知识分子的情缘佳话。1926年秋天,鲁迅收到了许广平从广州专程寄来的毛背心。在两人的往来书信合集《两地书》中,许广平写道:“今天放假休息,早上无事,仍在寝室里继续编织(编者注:这里的“编织”指的就是许广平织的这件紫色毛背心)……”
收到礼物后不久,鲁迅便回信说:“背心已穿在小衫外,很暖,我看这样就可以过冬,无须棉袍了。”实际上,在不少友人记忆中的那个鲁迅是很注重穿搭的。萧红曾在《回忆鲁迅先生》中提到鲁迅总结出的五条“时尚法则”:瘦子避黑衣,胖子忌横纹,脚短穿白鞋,方格胜横格,竖纹显高挑。”这些与今天社交媒体上的穿搭思路似乎并无二致。
展开剩余40%张爱玲。
不只是鲁迅的毛背心,今年一同悄然走红的还有张爱玲同款的旗袍配饰等。当这些历史记忆以另一种方式转化为大众的消费行为,这背后也许折射出当下文创消费的广阔蓝海。正如美国文化记者W.大卫·马克思在《地位与文化》中所预言的那样,从文化生态系统的角度来看,“媚俗”可能非常重要。“通常是在优绩制的社会中,媚俗的道路是通向真实的常规途径。”
同款毛背心的符号化,也是近些年鲁迅日益成为年轻人“嘴替”现象的延伸。这些趋势共同印证着当年符号学家翁贝托·艾柯的分析,在其看来,虽然大多数大众文化已经被剥除了更偏于意识形态向度的复杂性,但人们仍然可以“在作品中找到革命和论争的元素,这些元素可供人们便利地消费”。
发布于:上海市诚信配资,威贤配资,正规网上实盘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